正文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首页

【土木工程学院2020年“三下乡”系列报道】弘扬非物质文化,传承传统技艺——重庆交大学子走进川西渔村学习豆筋制作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7日 11:12    作者:    编辑:土木工程  审核:  浏览次数:

 

随着国家各级政府越来越注重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老技艺”出现在了大众的眼前,为了更好的了解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豆筋。2020年8月22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青春筑梦,筋准扶贫“三下乡”社会实践小队来到梁平礼让镇川西渔村实地调研豆筋对当地村民所带来的影响,也近距离的参观和感受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所体现出来的乡土人情和传统工艺的底蕴。

走进礼让镇川西渔村

川西村位于礼让镇的腹心地带,该村居住着1206户共计3434人,主要以传统工艺豆筋与新兴水产业为主,豆筋加工在川西村已有800余年的历史,全村有600于户农户从事豆筋加工,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5万元,在2019年全村1206户全部脱贫,如今全村研发金额500余万,人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豆筋年产值8000多万,水产业可达1.2亿元。在过去的7年里,川西村先后获得重庆市农民新村建设改革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重庆市学雷锋最美志愿者服务站、全国改革示范村等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荣誉称号,是全国号召学习的榜样,是改革的先锋。

(实践队员与村委人员合影)

在川西村何书记的介绍下,实践队员们了解到,这次疫情期间,豆筋无产无销,之前买来的原料用不了,影响非常大,如今复工复产也恢复较慢,让村民们都十分担心,当问到村里是否会通过线上销售,何书记表示:“线上销售渠道早就有了,但是销售量少,主要是因为从事豆筋生产的人群主要集中在30-60岁,缺乏专业性人才。”何书记紧接着说到“目前,主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通过经销商销往川渝地区,如何将不出名的《两颗豆》豆筋品牌升级,以及如何将豆筋销路拓宽是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不过村里表示会协助大家积极复工复产,尽全力将村民利益最大化。

之后何书记带领大家参观川西村的乡情馆,里面记载了川西村的历史,曾经获得过的荣誉,何书记说:“希望川西村打造成一个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一个村,要继续发展村特色的豆筋产业和水产业,帮助农民增收,就业。未来,川西村会全力冲击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国家AAAA景区等。”

(书记给队员们介绍川西村基本情况)

传承传统豆筋生产技艺

实践队在书记的引荐下,前往几户优秀的豆筋加工农户,在这里他们了解到豆筋加工作为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工时间较长,几乎每天早上4~5点开始制作,整套工序下来在下午5~6点才能完成。

“传统的工艺虽然时间久,但是相比其它的机器化加工,我们这个会香一点、健康一点、糯一点”村民孙师傅向我们解释到。“川渝地区的人们大多了解豆筋,所以销量好。其他地区的不知道怎么吃,也不知道怎么选高质量的豆筋。”而对于行业竞争,如“成都、云南、贵州等地也有类似的生产工艺,比如成都“蒸汽豆筋”,但最纯正的还是礼让的。”陆师傅紧接着补充到。

随后,孙师傅临时给实践队员们开设了一个豆筋“小课堂”,队员们在理论学习了这一项传统工艺后也亲自体验了一下豆筋的制作过程,从不熟练到像模像样,是队员们的成长,也是每一位豆筋加工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或许也正是因为当地村民朴实、好客的性格,精神善良的面貌以及大家团结一致的心,才使得川西村获得如此多的荣誉,才使得曾经先辈们的工艺相隔800余年仍然在川西村民的手中不断传承着。

队员在尝试做豆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