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院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生工作

土木工程学院开展网络诈骗心理诱因与应对机制探索成长沙龙活动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31日 15:02    作者:潘熙来/文 潘熙来/图    编辑:土木工程学院  审核:余情 蒋攀 罗永梅  浏览次数:

为了加强广大师生的反诈意识,避免同学们的经济财产损失,10月20日下午,网络诈骗心理诱因与应对机制探索成长沙龙活动在南岸校区二教508教室正式开讲。本次讲座邀请到辅导员余情老师主讲,雷璐源同学主持,力学、安工、隧越等专业的同学广泛积极参与。

伴随着网络社交,线上交易的不断发展,电信诈骗也日益走进大家的视野。由于电信诈骗追回难度大,隐蔽性高,电信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发案率最高,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骗术万端,始于攻心,这次活动选择从心理学角度去重新审视电信诈骗。沙龙活动上,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加深同学们的认知,余情老师引导大家对常见的“刷单”,“交友”,“冒充公职人员”等常见的陷阱进行分类分组讨论,并基于讨论得到的犯罪分子心理画像,参与学生分组进行网络诈骗情景模拟,从另一视角重新审视受害人的常见心理动态。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了受害人主要有五大常见心理:一是趋利心理,受害人心存贪恋被诈骗陷阱的小额诱饵所吸引而导致之后的受骗行为发生;二是盲目自信,当受害人被小额陷阱吸引后会自认为把握了诈骗的套路,或者侥幸的认为诈骗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因此继续加大投入导致了后续的大额财产损失;三是认知偏差,受害人会因为厌损心理而拒绝放弃投入成本,进行自我安慰抗拒承认自己遭遇诈骗,甚至有的同学会为了挽回损失将身边的亲友发展成为下线;四是情感空虚,受害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身处于边缘群体,他们耻于将诈骗的事实说出口,因此更难走出诈骗的陷阱;五是情绪上的应激反应,犯罪分子往往会假冒公职人员、上司等或是借口亲友出现紧急状况,通过外界刺激干扰受害人正常的理性判断能力进而落入圈套。

在了解了犯罪分子常用手段以及受害人常见心理后,同学们分组分话题进行了网络诈骗模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测试不在现场的其他同学是否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大部分同学可以很好地对诈骗陷阱进行识别防范,可是仍有不少同学抱有侥幸心理,对于诈骗套路并没有识别出来,尤其是对于假借身边亲友的名义实施的网络诈骗毫无防范,这也足以看出此次活动的必要性。

在交流时,余情老师结合诈骗心理诱因向大家传授了预防受骗的三点经验:一是在受骗前筑起心理防线,不要迷信“不劳而获”“高额回报”等诱骗信息,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增强网络信息真伪鉴别能力,理性识别网络信息,警惕无处不在的网络诈骗。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谨慎分享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在社交网络或陌生网站上分享个人信息,对网络上的陌生人和钓鱼网站要敬而远之。三是理性机敏应对骗局,当察觉到自己踏入诈骗分子的骗局时,要冷静理智,及时向老师、家长求助,积极说明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电信诈骗的手段也不断发生变化进行升级,但只要我们保持理性,不贪便宜就不会给犯罪分子实施诈骗的机会”,活动最后余情老师对同学们说道。至此网络诈骗心理诱因与应对机制探索成长沙龙活动圆满结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