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三学期制”系列 | 土木工程学院破局传统实践模式,重构知行育人体系

发布日期:2025-07-04 20:36    作者:    编辑:土木工程  审核:  浏览量:0


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土木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教务处推动的“三学期制”“四转型三进阶”场景项目式教学改革,系统构建“学-研-践-创”四维联动育人新生态。2025年夏季学期,学院通过六大特色实践模块,让2000余名学子在真实工程场景中完成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蜕变,生动诠释了新工科建设“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

实践教学:从课堂到工地的范式革命

在礼嘉嘉陵江大桥施工现场,23级桥梁专业的数十名学生在现场工程师的引领下正在对桥墩垂直度进行观测。在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国交建重庆队,22级隧道与地下工程专业的100余名沉浸式体验了救援实战的紧张氛围。在中建八局礼嘉智慧谷项目,在安全总监的指导下,22级安全专业的学生正在模拟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在中建海龙两江建筑科技有限公司,24级结构专业的30余学生正近距离观察预制装配化施工、结构智能安装等前沿技术,感受现代土木工程的科技魅力与结构体系的力学艺术。这种场景项目式的教学模式,正是学院开展三学期教改的典型场景。通过将生产实习拆分为三阶段渐进式实践,让学生完成“认知实习-专项实训-综合应用”的能力跃升。茅桥2301班王同学表示:“在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大桥高墩垂直度测试,让我真正理解了桥梁的力学行为”。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深度破冰

为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学生行业视野,学院精心选派10名优秀本科生赴无锡交建开展暑期顶岗实习。学生深入项目一线,学习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创新实践、智慧工地建设的先进模式。他们与企业工程师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开展项目调研与分析,在实践中汲取宝贵的行业经验。在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现场,江同学的指尖在“工薪守护”系统上飞速跳动,实时录入300余名工人的电子档案;在智慧工地试验室里,郭同学将54个混凝土试块送入压力机,精准记录每组强度数据;测量员文同学手持RTK定位仪,将承台坐标误差控制在毫米级。安全部的廖同学通过证件扫描系统核验工人资质时感叹:“每条安全规范背后都是生命红线。”他参与的“三级安全教育”涵盖人脸识别、电子标签发放全流程,构建起智能化安全管理体系。此次实习不仅让学生对土木工程行业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还帮助他们建立起珍贵的行业人脉资源,为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学术育人:科研反哺教学的创新实验

学院实施的“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在夏令营季结出硕果。15名获评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优秀营员”的学生背后,是学院精心构建的“三维支撑体系”:院士工作站的学术前沿讲座、青年导师团的论文写作指导、往届优秀生的经验传承。

力学专业举办了现代力学发展及工程应用系列7场讲座,特邀钢铁、核电、航天等领域专家,为学生开启了一场跨学科力学探索之旅。讲座聚焦七大前沿方向:从钢铁生产中的疲劳断裂预测,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热应力分析;从液滴撞击复合材料的增刚机制,到空间碎片防护的Whipple结构设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以天宫空间站防护系统为例,揭秘了超高速撞击试验中2.7km/s弹丸的破坏效应;而高分子材料刮擦实验则通过纳米划痕仪,让学生直观观察到聚合物分子链的形变规律。据悉,该系列讲座是学院三学期教改的重要环节,后续还将组织学生赴重点实验室开展课题实践,持续深化“理论-应用-创新”的培养链条。

知行合一:专业报国的思政实践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农村地区,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基础设施调研、农村道路规划、房屋安全检测等工作。在某偏远山村,学生利用测绘仪器与专业知识,为当地设计出一条科学合理的产业道路规划方案;在另一个村庄,他们逐户排查房屋安全隐患,为村民提供专业的加固建议。除专业服务外,学生还通过科普讲座、文化演出等形式,向村民传播科学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在与村民的朝夕相处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看到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切实帮助到村民,我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参与“三下乡”活动的李同学感慨道。学院党委书记冯瑞胜指出:“我们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服务中深化专业认知,这种体验式思政教育效果远超传统课堂。”

技能深化:勇攀结构设计高峰

学院推行“技能实训+结构竞赛”深度捆绑模式,开展测量实习与基础生产实习体验(金凤城市中心一期四标段EPC项目等)。作为主力军参与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高强度集训,围绕轻量化、高承载力目标,进行创新设计、精细仿真、模型迭代与极限加载测试,锤炼了学生的结构创新思维、计算分析能力、精细化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顽强拼搏精神。

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乌篷船”赛题为蓝本,智能结构与交互感知微专业创新性推出“水中物体形态理实对比”项目课程,构建了“理论-硬件-数据”三维一体的教学新范式。课程采用“数字孪生+实验验证”双轨模式:理论层通过Mathematica完成浮体稳定性建模;硬件层自主研发搭载MPU6050传感器的ESP32测量装置;数据层运用Python实现误差可视化分析。学生需完成从数值计算、嵌入式开发到实验对比的全流程实践,其独创的交叉培养体系将力学建模、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有机融合。“当自制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与理论模型偏差仅2.3%时,我们真正理解了工程精度的意义。”参与课程的张同学表示。该12学时课程模块已在第三学期进行试点,为培养智能建造复合型人才探索出新路径。

跨界培养:生态文明的育人探索

生态力学实验班的三学期实习独具特色。学生们走进沙漠,运用“力学+生态”跨学科方法,开展了荒漠耐旱植被恢复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土壤紧实度测量等多种科学实验,聆听了“最美科技工作者”易志坚教授“敢于跨界、敢闯无人区,让科学原理和实事说话”的现场报告。这种“科学问题从工程中来,研究成果到工程中去”的培养模式,彰显了新工科跨界融合的特质。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张学富教授表示:“三学期制不是简单的时间重组,而是人才培养范式的系统性重构。”学院将以三学期改革为引擎,持续驱动实践教学与多元育人活动协同发展,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成长舞台。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更多“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的优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