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重庆交通大学未来土木科技研究院香承杰老师在科学城校区带来了一场题为“从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空气取水及其相关应用研究”的学术报告。这场报告在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不到一个月后举行,吸引了大量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学子。

01 诺奖技术与土木工程的相遇
报告伊始,香承杰老师首先解读了刚刚揭晓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用生动的比喻向同学们解释了金属有机骨架(MOF)这一获奖技术的核心原理。香老师将MOF描述为“充满无数纳米级孔洞的海绵”,这些孔洞能够根据设计需求选择性吸附特定分子。他介绍道,MOF由金属离子与有机分子共同构成具有大量空腔的晶体结构,这种材料的奇妙之处在于化学家可以通过调整构建单元来“定制”其性能。香老师强调,这一前沿化学领域的突破与土木工程学科有着意想不到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解决未来基础设施面临的能源与环境挑战方面。
02 MOF与空气取水前沿
随着讲座的深入,香老师详细阐述了MOF在空气取水领域的革命性应用。他提到,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奥马尔·M·亚吉(Omar M. Yaghi)已将MOF用于沙漠中极干燥空气的水分提取,这项技术有望成为解决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新途径。香老师解释,MOF材料拥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可调节的亲水性孔道,能够在夜间从空气中吸附水分子,再在日光照射下释放出液态水,实现低能耗的空气取水。报告还融入了香老师在空气取水领域的研究成果。香老师提到,其团队正在从事基于空气取水技术的路基水汽迁移调控研究,有望为解决“锅盖效应”提供新方法。
03 交叉学科引领未来
在报告的尾声,香老师分享了他本人在空气取水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新型吸附材料的开发与优化,以及高效空气取水系统的设计思路。他展示了如何将MOF材料的优异吸附性能与土木工程的系统设计思维相结合,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场景的空气取水解决方案。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对这场跨学科的前沿探讨表现出浓厚兴趣。在问答环节,多名同学就MOF材料的实际应用瓶颈以及空气取水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问题,香老师一一给予细致解答。
报告结束后,许多同学仍围在讲台前继续交流。一位大一新生感慨道:“原来土木工程不只是钢筋水泥,与新材料、新技术结合,竟然可以解决水资源短缺这样的全球性问题,对土木专业有利不同的看法。”
香承杰老师的报告展现了交叉学科的独特魅力,MOF材料用于沙漠取水、碳捕捉等领域,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创新前沿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