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土木学子访育人园溯“两路”精神,踏老铁轨悟时代使命

发布日期:2025-07-14 22:40    作者:文/贺良伟 图/王梓宇    编辑:土木工程学院  审核:曹婧 谭涛 冯瑞胜  浏览量:0

近日,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心协力实践团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实践活动。重庆交通大学作为“两路”精神的源起者、传承者和践行者,始终牢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嘱托,通过沉浸式行走思政课,引导青年学子深刻领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精神内核,为交通强国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育人园里悟精神:从历史丰碑到时代灯塔

实践团师生走进“两路”精神育人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汉白玉浮雕。浮雕上蜿蜒的飘带状纹饰象征着川藏、青藏两条天路,下方镌刻着“明德行远,交通天下”的校训,上方则是“‘两路’精神薪火相传”的醒目标语。

指导老师曹婧在现场为同学们讲授了一堂微党课。她深情讲述道:“1951年,我校首任校长穰明德同志率领十万筑路大军挺进青藏高原。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筑路官兵们用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条生命通道。”讲到动情处,曹老师哽咽道,“当年修建川藏公路时,平均每推进1公里就有1名战士牺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穿白色衣服的男人在街道边走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实践团成员沿着模拟海拔攀升的阶梯缓步而上。当来到“‘海拔4000米’标识处时,不少同学已经气喘吁吁。”很难想象,当年的筑路前辈们是如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施工的。“队员陈嘉铭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一组对比数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954年修建川藏公路时,主要依靠人工作业;而2025年川藏铁路建设中,北斗定位系统、TBM盾构机等现代化装备使施工效率提升了20倍。“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一代代交通人用科技创新对‘两路’精神的最好诠释。”贺良伟继续写道。

黄桷坪岁月回响:铁轨奏响的乡村振兴乐章

实践团的第二站来到了成渝铁路黄桷坪段遗址。这条始建于1950年的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居民郑小平老人给同学们讲述当年的故事。“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些机械设备。”郑老摩挲着生锈的轨钉,回忆道,“枕木都是靠人拉肩扛运上山的。一个班组十几个人,一天要扛上百根枕木。”说着,老人卷起裤腿,露出腿上的一道伤疤,“这是当年抬钢轨时留下的,现在想想还挺自豪的。”

斑驳的铁轨见证着从“钢铁动脉”到“文化动脉”的蜕变。这条停运多年的铁路如今正焕发新生。实践团调研发现,当地政府按照《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将铁路遗址改造为了文创空间。据居民郑小平说,去年铁路遗址接待游客能有2万人次“以前这条铁路运送的是货物,现在运送的是快乐。”郑小平笑着说。

在铁路旁经营杂货店的熊相琼大姐告诉同学们:“过去卖山货要挑担走半天山路到码头,现在轻轨通到家门口,快递直接发全国。我们村的枇杷、花椒都能卖到全国各地去了!”说到这,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冰箱前的人  AI 生成的内容可能不正确。

从历史到未来:青年学子的精神接力

在锈迹斑斑的铁轨旁,实践团召开了一场组织生活会。同学们紧扣《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核心要求深入交流。如今在高原地区的重大交通工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程监测领域,通过精准化、智能化手段保障着线路安全稳定。队员结合行业发展现状谈到,这正是新时代交通人对两路精神的传承——既延续着攻坚克难的韧劲,又彰显着科技赋能的创新活力。

成渝中线高铁设计时速400公里,将成为世界上最快的高铁之一。”队员王方容补充道,“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讨论越来越深入,同学们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土木人!既要能扛测量仪翻山越岭,又要会编程代码搞智能建造。”队长高瑜的发言引起了阵阵掌声。

夕阳为成渝铁路道岔口镀上暖光,实践团成员静立铁轨旁。指尖抚过钢轨的锈迹,像触到了七十年前的温度。不远处,铁路升级改造的施工声阵阵传来,与铁轨的沉静共振。“前辈用镐头劈开天路,我们以科技续新篇,这便是传承。”曾文俊轻声说道。暮色中,钢轨的光泽映着众人坚定的目光。

夕阳渐沉时,曹老师看着围拢在身边的学生,指着远处交错的新旧铁轨轻声说:“从育人园的浮雕到黄桷坪的老铁轨,你们摸到的不只是锈迹,是前辈们用生命刻下的信念;抬头望见的高铁大桥,藏着的正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根。”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同学们若有所思的脸庞,“七十年前,我们的前辈在‘生命禁区’凿出天路;今天,你们站在这里,要懂——这精神从不是过去式,而是要靠你们变成交通强国的进行时。”


关闭